昆中机械网 >> 叶滤机

中国制造三十年大跨越后争创新优势邯郸

2022-08-18

“中国制造”三十年:大跨越后争创新优势

三十余年来,外贸发展速度惊人,成绩难得。许多行业的出口品类由少到多、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市场竞争力由弱变强,整体产品结构、产业水平乃至企业的营销视角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时,相关行业对自身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述说着“中国制造”的崭新未来。

轻工外贸飞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工艺品行业在总体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已经成为轻工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轻工工艺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622.8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3年已达7565.7亿美元,较1996年增长了12倍。”在商务部举办的“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专题座谈会上,轻工商会副会长陈江峰说。

据他介绍,35年来,轻工业在进出口额大幅提升的同时,贸易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轻工工艺品外贸已实现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重要转变;民营企业已代替三资企业成为我国轻工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同时,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成为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的轻工行业企业也已开始开拓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轻工工艺品作为家庭日用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刚性需求十分稳定。虽然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我国轻工工艺品出口总额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1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陈江峰预测道。他同时表示,轻工业对外贸易下一步的发展或将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大宗轻工出口商品高速发展阶段已基本结束,受我国综合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依靠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国际市场的情况已难再现。“这也将倒逼企业加速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轻工产品出口将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但随着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逐步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也有可能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数量份额。”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TPP、TTIP等)的逐渐成型,将对我国轻工产品出口造成重大冲击,因此,我国轻工行业或将主动谋求向境外进行转移。同时,以境外直接投资带动产品出口将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再次,贸易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新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轻工外贸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在传统贸易市场的份额增长乏力,将在保持相当份额的形势下逐步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过渡,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出口金额。

最后,轻工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争端和贸易救济措施将持续增加,特别是与专利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争端将成为新的特点。

传统行业绽放新姿

纺织行业一直在中国外贸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因为在改革开放、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纺织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成为中国生产力比较优势的代表,更在于转型升级、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等战略提出后,纺织行业在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为自己代言。

据世贸组织(WTO)统计,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8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的位置,目前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3,在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主要消费市场,中国均是其第一大纺织服装供应国。不过,近几年,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各项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欧美日等地的采购商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订单向东南亚及南亚国家转移。

在3月3日举行的“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专题座谈会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江辉对此表示,“我国纺织服装的综合竞争力仍居全球首位,中短期内地位难以撼动。”

江辉的论据来自这些年纺织行业发生的可喜质变。

随着30多年间的贸易发展,中国纺织业不仅在面料、辅料生产加工能力上有飞跃式的表现,能出口各种高档次、高附加值、高要求的纺织服装产品,而且绝大多数纺织服装出口产品都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已明显减少。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年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为56.6%,加工贸易占43.3%;到2013年,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高达75.4%,加工贸易只剩14.7%。

在宁波申洲、江苏东渡等大型集团企业的带动下,中国纺织企业开始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设立接单中心;加大在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培育新的增长点;利用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税收、棉花等差异化优惠贸易政策,转移部分低附加值服装的加工生产。集团化运作和全球资源配置让中国纺企取得了资本、价格、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实现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巩固了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目前,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如火如荼,国外设计师、人才、技术都在向中国聚拢,品牌发展开始进入一个较为良好的蓬勃发展时期。”江辉说,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自主品牌“走出去”与收购国际品牌成为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都将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新标签。

有信心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已连续5年保持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地位。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万亿美元,连续4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贸易国,与1980年(72.1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90倍。其中,出口从15.6亿美元增长到1.26万亿美元,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由8.6%增长到57.0%。

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到2013年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到50.5%,30多年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品类由少到多、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市场竞争力由弱变强,整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口保持的旺盛需求也对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奋进路上,机电产品的成绩令人振奋。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且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的商品结构。”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尤其在重点行业,中国机电产品已成为中国工业水平和中国制造的代表之一。

例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产品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计算机、手机等产品出货量已占全球的七成以上;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企业已经进入全球行业排名前10位;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成为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核心力量等等。

尤其是30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经历了从1985年的55%和43%,到2001年的23%和74%,再到2013年的35%和51%,这一发展变化过程表明,我国正在逐步摆脱对加工贸易的依赖,产业结构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机电贸易主体逐渐多元,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2001年的不到5%增长到2013年的30%,以40.3%的年均增长率成为拉动中国机电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出口市场广阔、渠道稳定、布局日趋均衡等都是可喜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系列政策效能的逐步释放,我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将保持相对稳定的中低速增长态势,在未来10年继续保持全球机电贸易领先地位。”王贵清说。

大跨越后争创新优势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非常惊人和难得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外贸不断实现着大跨越。“第一个跨越是1988年我国进出口额过千亿美元,并且在两年后由长期贸易逆差开始转为持续顺差,由外汇长期短缺变成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直至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第二个跨越是在入世后,2004年我国进出口额过万亿美元并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第三个跨越是2013年我国成为贸易总额唯一超过4万亿美

元的国家,也是100多年来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我国要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沈丹阳表示,面对正在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和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和本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相结合,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这一战略部署,才能逐步发展成为“贸易强国”,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沈丹阳认为,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就业压力大、科技相对落后,发展出口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振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正确估量出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继续坚持促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要继续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这种平衡增长不是以牺牲出口为代价,而是要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沈丹阳说,必须正确认识导致外贸顺差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解决贸易顺差关键是要更多地从扩大进口着眼,并且应更多地依靠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就进口论进口。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边际进口倾向还比较明显,因此只要宏观政策运用得当,在一定时期内既能扩大进口、缩小顺差,又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再次,要高度重视外贸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推进外贸结构的“五个优化”,即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优化国内区域布局、优化外贸经营主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贸易方式。在巩固欧美日及中国香港传统市场的同时,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规模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在坚持外贸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同时,提高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提高高新技术、出口品牌等产品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方式。夯实以自贸区为依托的贸易格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为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环境,扩大双向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发展。

最后,要努力形成对外贸易综合竞争新优势。“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内容是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促进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国家整体外贸竞争力上努力形成新优势,提高出口产品创新要素比重,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沈丹阳表示。

北京青少年痤疮医院

石家庄神经内科医院

广州痱子医院

郑州整形美容医院

外阴病变医院

友情链接